新时代文明建设|遇见蜗牛
作者: 何昌媛 | 发布时间: 2023/12/19 17:44:36 | 1151次浏览
一次雨后散步,韩韩带了三只蜗牛来班级,小朋友们对此很感兴趣,图图:“哇,这个蜗牛好大呀!”“这个蜗牛身体是白色的。”《指南》中指出:“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,发现其明显特征。”因此,我抓住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性关注点,生发了一个蜗牛的主题探索。通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贯穿,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趣探索和发现。鉴于我们班幼儿对蜗牛感兴趣,便对此展开话题探究。
实录一:趣寻蜗牛
小益:我发现蜗牛会爬在叶子上面,因为它喜欢吃菜叶子。
柠檬:我觉得蜗牛会在草地里,因为这里的图比较软。
希希:我发现树叶上会有蜗牛,因为这里比较凉快。
悦悦:我发现有太阳的地方,蜗牛会缩进去。
教师思考:
在小朋友们寻找探索后发现进行了总结,原来蜗牛最怕阳光,白天太阳很大会躲起来,可能晚上出来,喜欢在阴暗潮湿、有东西吃的环境中,比如、菜地里、草丛里、还有大树下。在这样亲身体验、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,也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欲望。根据《指南》中语言领域目标2的教育建议第一条:“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,或者谈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。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,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”于是我们开展了谈话活动进行讨论,孩子的回答充满童趣却缺少科学性,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究。
实录二:趣探蜗牛
瑶瑶:为什么下雨后会有那么多的小蜗牛?
图图:蜗牛是男生还是女生?
阳阳:蜗牛会不会咬人?
力力:蜗牛吃什么?
柠檬:蜗牛的壳坏了怎么办?
图图:蜗牛有没有鼻子?它能闻到味道吗?
教师思考:
根据孩子们的疑问,我们进行了话题探讨,生成了关于蜗牛的一些课程。随着小蜗牛课程的推进,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收集了关于蜗牛的故事性绘本与科普性绘本,比如《看!蜗牛》《蜗牛日记》《一只蜗牛,两只蜗牛》等。关于小蜗牛的身体特征,包括颜色、形状、结构以及不同的组成部分,是我们室内探究的重要内容。了解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以后,孩子们对蜗牛有没有鼻子有没有牙齿非常的感兴趣。孩子们通过绘本获取了关于“蜗牛有没有鼻子”的信息,知道了蜗牛是用较短的一对触角感知气味:想吃东西的时候,蜗牛就是先用触角闻味道,辨别是不是它喜欢的食物。通过科普小视频,我们了解了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,它的牙齿长在舌头上,所以叫它齿舌。当孩子发现故事性绘本上关于蜗牛造型与事实不符合提出困惑时,我们感到很惊喜,我们的孩子有着质疑的科学态度,拥有一双能够发现问题的眼睛!
实录三:趣安蜗牛
午睡起床后,好几只蜗牛从盒子里面爬出来,他们为什么爬出来呢?
芃芃:它没有食物了,爬出来找吃的。
希希:它不喜欢这个盒子,这个盒子没有土,没有水。
芽芽:它一个人太孤单了,没有好朋友在一起。
教师思考:
为了满足与支持孩子们的持续深入探索,我们一起创设班内小蜗牛饲养区。我们希望以小蜗牛饲养区为平台支持孩子们通过对蜗牛的观察、照顾、探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。给小蜗牛准备一个什么样的家是首要思考的问题。基于前期寻找蜗牛的经历,孩子们能发现蜗牛生存环境的要素,我们也知道只有在真实或拟真的环境中,孩子们才有机会了解小蜗牛的真正习性行为、生活状态,从而实现“求真”目的。
教师的感悟:
陈鹤琴先生说过:“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”。在一日活动中,我们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设接触大自然、大社会的机会,获得直接经验,从而增长见识获得发展,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大自然充满了惊喜和挑战,一个小小的蜗牛就引发了孩子们巨大的探究热情。在孩子们的探究里,每天都有他们的新发现。孩子们玩学、学中玩,收获着快乐!孩子们就是大自然的精灵,他们沉浸在自然中的每个角落,从小埋下热爱自然的种子,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善意一路前行。
撰稿:何昌媛
校对:马利华
审核:陈词